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2020年度“十件大事”


2020年,我们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考验,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中国疾控中心的统一部署下,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全力应对,指导全国实施科学消毒、精准防护,充分发挥国家级环境卫生和消毒专业机构的技术支撑作用。2020年也是《环境所发展规划(2017-2020年)》收官之年,在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下,环境所在重点项目、科研创新、学科发展、人才建设、健康扶贫以及基层党组织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为进一步凝聚力量,提振信心,促进发展,我们组织全所职工评选出了环境所2020年度“十件大事”,在牛年新春佳节到来之际,与大家共同回顾过去一年的历程,感谢各级领导对环境所工作的指导与支持,感谢全国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者的辛勤努力!给全国同仁拜年,祝大家新春愉快!牛年大吉!  

NO.1

防控组驻武汉市环境卫生与消毒专家工作队等集体被授予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姚孝元和段弘扬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统一调派,环境所和上海、黑龙江、江苏、浙江四地疾控中心共13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环境卫生与消毒专家工作队,赴武汉开展环境卫生和消毒指导工作。工作队勇担使命、群策群力,深入医疗机构、隔离点、社区等各类场所开展卫生防护和消毒技术指导,为疫情防控提供了科学规范、精准高效的技术支持,以实际行动展现了新时代疾控工作者的精神风貌、职业操守、意志品质和应急能力,得到国务院领导和国家卫生健康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和当地有关部门的一致肯定。2020年3月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关于表彰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防控组驻武汉市环境卫生与消毒专家工作队及环境所全体队员所在的工作队均被授予“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姚孝元和段弘扬两位同志被授予“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

NO.2

科学消毒、精准防护,环境所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充分发挥国家级环境卫生和消毒专业机构的技术支撑作用。

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和中国疾控中心统一部署,环境所牵头组建中心一级应急响应框架下的重点场所防护和消毒技术组,全年共编制各类技术指南、方案91项,其中经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33项;调派近50人次增援武汉、绥芬河、舒兰、北京、乌鲁木齐、满洲里抗疫一线;完成第三届上海进博会和援鄂返京人员隔离休整基地等重大活动、重点场所卫生保障任务;通过央视、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权威媒体发布35篇科普指引,派出17人次参加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11人次专家访谈,编制《重点单位、重点场所和重点人群卫生防护技术指南》等8本书籍和视频资料、培训课件;开展热点跟踪和专题研究,在钻石公主号新冠病毒感染研究、病毒气溶胶传播与控制研究、新发地新冠病毒环境模拟研究、医用防护服复用研究、低温消毒新技术研究、生活污水中新冠病毒检测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作为国家级环境卫生和消毒专业指导机构,环境所在全国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NO.3

精心组织、全力保障,环境所党委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为疫情防控保驾护航。新一届党委和纪委正式成立。

新冠疫情发生后,环境所全所160余名党员干部投身疫情防控狙击战,充分体现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赴武汉抗疫一线的13名应急队员中有12名党员和1名九三学社社员,其中2名队员在抗疫一线火线入党。环境所党委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组织开展“寄给亲属一封慰问信、下拨一笔慰问金、送出一份祝福视频、组织一次自愿捐款、慰问每一位一线人员、选树一批先进典型”的“六个一”活动;强化疫情防控纪律,严格落实属地“四方责任”,成立检查组,对两个办公区的薄弱环节进行仔细梳理和检查,确保前方现场指导、后方技术支持、重点场所卫生保障等任务顺利完成。获赠国家卫生健康委直属机关工会“同心同德促和谐、共战疫情携手同行”锦旗;作为援鄂医卫机构代表,获赠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翰墨丹青赞英雄”书法美术作品。2020年7月30日,环境所召开党员大会,进行中国共产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换届选举。8月10日,中国疾控中心党委批复同意选举结果,环境所新一届党委和纪委正式成立。

NO.4

科研立项和成果产出再创新高。

2020年环境所获批8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包括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项目总经费1042.5万元,创历史新高。其中施小明研究员申报的“老年流行病学”项目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每年评选一次,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体系中人才项目系列最高层次资助类别,旨在支持已取得基础研究突出成绩的青年学者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并开展创新研究,培养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徐东群研究员申报的“空气细颗粒物及环境条件对SARS-CoV-2等典型冠状病毒传播影响研究”获得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资助。此外还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我国典型地区大气细颗粒物致机体损伤机制的全链条研究”课题2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应急项目”子课题2项,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子课题1项。2020年科研产出成果显著:全所职工以第一和/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76篇,其中英文论文66篇(中科院JCR 一区收录29篇,China CDC Weekly发表12篇)。

NO.5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志(1950-2017年)》编撰工作全面完成。

修志存史,鉴往知来。为记录环境所70年发展历程和环境卫生事业发展成就,激励当代环境健康工作者继往开来,2018年全面启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志(1950-2017年)》编写工作,成立了编写委员会、离退休老专家组成的顾问委员会及近百名职工参与的编写工作组,通过查阅档案和文献书籍、专家访谈以及收集整理相关史料,力求全面、客观地记述环境所机构变迁和学科发展、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的工作成就。《所志》全书共3篇21章58节和21个附录,全文33.4万字、69幅照片,先后编撰8稿,其间经过数次较大规模的编写和审稿修改工作,向离退休专家顾问、各处室征集意见建议3次。《所志》展示了一代代环境卫生工作者科学敬业、刻苦尽责、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和职业精神,是对既往成绩经验的全面总结,也是探索新时期改革发展的重要借鉴。在历时3年多的编写过程中,梳理了环境所的发展历史,提升了对环境健康工作的认识,对环境健康工作承前启后、开拓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NO.6

环境健康和消毒标准制修订取得积极进展,标准和技术规范体系逐步完善。

环境所牵头组织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化学物质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技术指南》等标准制修订工作基本完成并上报国家卫生健康委;负责起草的《大气有害物质无组织排放卫生防护距离推导技术导则》和《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重点场所和单位卫生防护指南》等6项疫情防控相关行业标准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编制完成《环境卫生工作规范》《饮用水水质检测规范化实验室建设工作规范》初稿;组织修订《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消毒标准体系建设方面,2020年发布消毒标准34项(其中国家标准29项,行业标准5项);《内镜自动清洗消毒机卫生要求》和《消毒产品检测方法》完成标准评审;《消毒器械灭菌效果的评价方法》《皮肤消毒剂通用要求》《二氧化氯消毒剂卫生要求》《二氧化氯消毒剂发生器卫生要求》4项标准完成复审工作。

NO.7

援疆援藏和健康扶贫工作持续深入开展。

按照国家卫生建康委和中国疾控中心部署安排,环境所积极选派优秀人才,加强学术指导交流,协助新疆和西藏等贫困地区疾控机构开展工作。2020年2月,孙宗科同志圆满完成中组部/团中央第19批博士团援藏任务返京,张伟同志继中组部第九批援疆干部挂职中国疾控中心南疆工作站站长兼喀什地区疾控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之后,于当年9月再次被选派为中组部第十批援疆干部挂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控中心副主任。为指导帮助新疆和西藏等地区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环境所编译印制了藏语和维吾尔语科普书籍《公民防疫行为准则》,并向新疆和西藏赠书四千余册。继续推进健康扶贫工作,协助贫困地区疾控机构提升专业能力,2020年11月在山西永和县举办了面向5个对口扶贫县疾控部门的业务培训,在永和官庄小学开展疫情防控宣教和党建扶贫活动并捐赠部分防护用品。积极落实精准扶贫任务,采购湖北滞销农产品3.48万元,采购对口扶贫地区农产品20余万元。

NO.8

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总理基金)课题顺利通过结题验收。

环境所牵头实施的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对普通人群、特定人群的急性健康影响研究”和“重污染天气下人群健康防护与干预研究”顺利通过结题验收。“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对普通人群、特定人群的急性健康影响研究”基本阐明了大气污染尤其是重污染天气对人群的健康影响及程度,获得的大气污染对死亡、因病就诊的暴露—反应关系系数、敏感性生物标志物、关键颗粒物组分以及人群健康风险评估和预估结果等研究成果将为我国大气污染健康防护相关政策的制定实施提供科学依据。“重污染天气下人群健康防护与干预研究”发现空气污染越重,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越大;使用空气净化器可有效降低室内PM2.5浓度及个体暴露水平,对小学生呼吸系统健康及稳定期冠心病人有保护作用;课题组研发了针对普通公众的《以PM2.5为首要污染物的重污染天气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并通过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发布。在重大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组建跨学科、多领域的攻关技术团队,拓展了学科方向,培养了一批环境与健康复合型人才。

NO.9

积极推进先进的实验室检测技术平台建设,代谢组学平台基本建成。

建立健全标准化代谢组学平台和检测分析技术体系,有助于开展环境污染物暴露相关小分子代谢产物的鉴定、定量和筛选等工作。目前,用于代谢组学平台的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仪和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仪等大型仪器已完成实验环境改造、设备安装调试、软件安装升级、人员技术培训等工作,高通量、高灵敏度的代谢组学与脂质组学平台基本建成。下一步拟开展生物样本的非靶向代谢组及脂质组检测分析工作,逐步建立模式动物与人群环境污染物暴露所致毒性或健康损害效应相关代谢产物“识别-定量-筛选-通路解析-分子机制”的标准检测分析体系。代谢组学平台的建立可甄别环境污染物暴露及健康效应相关的代谢生物标志物,为进一步深入了解环境污染物毒性效应及健康影响的分子机制、疾病发生机理以及早期健康损害的预警、疾病诊断和预防控制等提供先进的检测平台和关键技术支撑。

NO.10

《环境所发展规划(2017-2020年)》圆满完成,启动新一轮规划编制。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中国疾控中心的领导下,全体干部职工共同努力,紧紧围绕《环境所发展规划(2017-2020年)》,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环境所重点业务,环境健康监测体系、风险评估技术体系、标准和规范体系初步建成并逐步完善;涵盖人才发展、科研管理、采购和资金内控等制度在内的规范化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科研立项、资金支持和成果产出逐年递进;环境与健康专项调查、重大科研攻关以及人才建设、对外合作交流等重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通过《规划》的推动实施,环境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在国内外环境健康研究领域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以环境流行病学、环境毒理学、环境化学、环境健康风险评估为主干的学科体系基本确立并有所发展,在业务领域实现了从环境卫生向环境健康的成功转型。2017-2020年,环境所在中心直属单位绩效考核中连续四年获优秀等次。

       为继续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在规划评估的基础上启动新一轮环境所发展规划(2021-2025年)编制,秉承“敬业、创新、求真、严谨”的职业精神,以建设“国际一流的环境与健康专业机构”为目标,力争在下一个五年期间,将环境所建成机构职能更完善、学科发展更稳健、人才结构更合理的国家级环境健康专业机构和技术指导中心,更好地服务于国家需求,实现职工个人发展需要,助力健康中国和美丽中国建设。

       附:环境所“十三五”业务发展工作概况





环境与健康监测

国家人体生物监测项目和公共场所健康危害因素监测项目于2016年启动。2019年完成国家人体生物监测项目一期调查,首次系统性地基于全国代表性样本获得我国居民13种重(类)金属人体内暴露水平基线值,编制我国第一部《我国居民金属、类金属暴露水平技术报告》,第二轮项目工作已于2020年在10省市开展;空气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监测和防护项目在全国建成164个监测点位;城市饮用水水质监测网络2019年实现全国省市县全覆盖;公共场所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网络覆盖全国132个城市;医院消毒与感染控制监测项目省级监测点增加到32个,哨点医院增加到96家。环境与健康监测体系建成并有效运行,监测点位基本实现全国覆盖。


环境与健康专项调查

典型地区农用地土壤质量健康影响专项调查2016年立项实施,完成12个区县48个行政村基础资料收集、7199人问卷调查、医学检查和生物样本采集,完成6600人内暴露指标、3000人生化指标检测;生活饮用水中新兴污染物专项调查完成饮水中抗生素、全氟化合物、高氯酸盐、微塑料等新兴污染物检验方法研制和调查,在17个省的21个城市建立了调查网络;典型城市室内环境健康危害调查评估项目完成哈尔滨等18个地市调查研究;城市室内环境不吸烟女性肺癌危险因素调查项目已完成中国女性肺癌趋势分析、年龄时期和队列风险(APC)评估,启动5点位病例调查,收集病例1101个。


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

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及风险评估项目2015年启动,监测点覆盖13省32市,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工作网络逐步形成,为环境健康风险评估体系和制度建设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在全国范围内遴选5省5市建设首批“环境健康风险评估试点”,推进空气质量健康指数发布与应用,开展系统的、持续的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工作,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全面提高疾控系统环境健康风险评估能力。编制《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工作管理办法》和《化学物质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指南》,加快推进我国环境健康风险评估体系建设。


疫情防控与环境卫生应急

组建应急队伍,不断加强能力建设。2017年组建第一支由饮水卫生、消毒、化学等专业22名技术人员组成的环境卫生应急队伍,2020年增至36人。开展应急演练锻炼队伍实战能力,投入253万元应急能力建设专项资金改善队伍装备、防护用品及现场检测设备等应急设施配置条件,编制《自然灾害环境卫生应急技术指南》《洪涝灾害环境健康防护指南》《空气霾污染人群健康防护指南》。新冠疫情爆发后,调派近50人次增援武汉等抗疫一线,开展卫生防护、消毒技术指导和科普宣传,编制各类技术指南、方案,经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33项。2016年以来参与十余起自然灾害、重大疫情和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现场处置工作,积极应对冬季重污染天气,完成重大活动、重点场所卫生保障任务。


环境健康与消毒标准 

“十三五”期间,环境所牵头起草的23项国家标准正式发布实施。其中环境卫生标准12项,包括公共场所系列卫生标准、《大气有害物质无组织排放卫生防护距离推导技术导则》《大气污染人群健康风险评估技术规范》《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重点场所和单位卫生防护指南》等;消毒标准11项,包括《空气消毒剂通用要求》《消毒剂稳定性评价方法》《消毒试验用微生物要求》等。环境所组织编制的《空气污染(霾)人群健康防护指南》《自然灾害环境卫生应急技术指南》《地震灾害环境卫生应急技术指南》等多部技术规范发布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化学物质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技术指南》《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制修订工作基本完成。


人才建设与科学研究 

“十三五”期间环境所引进硕士研究生27人、博士研究生9人、在职培养博士18人,选派14名业务骨干赴美国耶鲁大学等知名机构进行中长期培训;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项目经费连续四年保持增长,2016-2020年财政项目经费累计18149.4万元,其中大购项目4182.9万元;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科研项目或课题任务39项,科研经费累计12207.6万元;在职职工以第一和/或通讯作者发表中文论文528篇,发表英文论文168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二完成单位)、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第一完成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科技奖三等奖1项(第一完成单位)和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个人奖项)。


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推动合作共建,在深圳、无锡、济南、石家庄市疾控中心建设中国疾控中心环境与健康研究基地,与北京大学和吉林大学等院校共建研究生教学科研基地,2019年获批建设中国疾控中心环境与人群健康重点实验室;与美国耶鲁大学、埃默里大学、布朗大学等建立互访机制,派出87人次参加国际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接待国外专家来访顺访56人次,聘请美国布朗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理工大学等7家机构14位国际知名专家担任客座教授;获得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基会、美国健康效应研究所、美国能源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和机构合作项目12项;连续举办两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环境与健康大会,拓宽对外合作领域和交流窗口,环境所在国内外环境健康研究领域影响力逐渐提升。

   

撰稿:朱文玲

编辑:闫   旭

主审:施小明

监制:王   林


01.卫生健康标准宣贯系列慕课:《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重点场所和单位卫生防护指南》(WS/T 698-2020)

02.【视频】新冠肺炎疫情期间 家庭应如何科学消毒

03.致环境所老同志的慰问信

04.卫生健康标准宣贯系列慕课:《人群聚集场所手卫生规范》(WS/T 699-2020)

扫码关注

我获取更多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